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可以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第二性问题相比较)
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缺陷,最多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英雄史观,就是典型的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它解决了唯心史观的缺陷,科学的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动因,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虽然具体的历史事件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内在规律起作用。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政治、精神等全部社会生活;它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必要条件,不断作为劳动对象进入到物质生产领域;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主要内容是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社会心理、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可以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以及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社会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性的反映形式,例如风俗、阶级心理。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上层建筑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意识形式,上层建筑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法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出现而产生的,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道德(调整人与人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道德具有历史性,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道德观)、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宗教(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盒社会力量在人的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哲学等。
社会意识形式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体来说,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又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自此有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生产力,指在生产中形成的人民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现实物质力量,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技术推广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技术水平高低)。(正确理解生产力的含义是正确理解马克思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关键,否则也不过是概念上的泛泛而谈。所谓生产力,就是人类的能力,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所谓客观的,就是必须是客观可行的,自然存在的,人类力所可及的,所谓主观的,就是说这是人的能力,包括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自然界上就是说自然界可改造的对象、人化的自然、人造的自然,这些就是生产力,所以生产力并不是当前的生产能力,而是当前人的能力,即使当前人没有工具,没有刻意改造的对象,没有可以创造的原料,但是只要是自然界拥有,人类就可以实现起改造和创造,这就是人类实践的巨大威力,也是实践直接现实性的意义所在。我们说发展生产力,当然一方面是说将人类这些能力转化为现实,另一方面是说提高人类具有的能力,前者就是技术推广,后者就是技术提高。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原来旧社会,人的生产的经验总结在生产力中具有主要地位,但是现代的社会中,科技则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生产关系会制约生产力,因为它制约了社会整体人的劳动实践力——社会生产力)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力经过历史的演进,其促进和发展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可以确定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中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引入生产过程中的才是现实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要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将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劳动者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生产资料只有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现实生产力是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包括先进的、一般的和落后的生产力。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总是先进的取代落后的,在出现更先进的。进入21世纪后,全球范围内的先进生产力至少具有以下主要特征:高度社会化;高度知识化(科技知识丛生产力的一种非独立因素变成相对独立的因素,并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高度“自觉化”。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能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渗透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转化成实际生产能力;科技的发展引起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素质的变革和巨大进步;用于组织管理可大幅提高管理效率;被劳动者掌握后可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生产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关系是人民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结成的互相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忠结成的互相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由它来决定),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机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所有制其反作用,当适应所有制性质的时,对所有制起巩固和发展作用,不适应时,对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
www.cyinkdev2018.cn
生产关系的分类: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依据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分为,公有制为基础(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不存在剥削)的和私有制为基础(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的生产关系。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体来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来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时候促进生产力,不适应的时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旧生产关系总体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方面的调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发展,人为超前的生产关系同样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变更生产力无法发展时,生产关系的变更就其决定作用,这时候会产生革命)。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化发展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时候促进生产力,不适应的时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规律显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的表现是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基本适应、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对应生产关系总是稳定、新旧更替、再到稳定,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是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变革状况的根本标准;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自己先进性质的根本要求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根本的客观依据。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得总和(其实是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社会内部存在多种经济关系,有前一社会社会残存的、未来的、辅助的和占支配地位的,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性质);它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的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得具体实现形式(也就是具体的规章典制,经济制度则是大的规范性,比如所有制、分配制等),它与生产力的发展关系更为直接、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原始社会解体(没有阶级)以来,上层建筑有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政治法律猪肚),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民的思想理论观点。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国家政权机构: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他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国家的职能有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对内维护政治统治(也就是阶级统治,是主要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维护本国的安全和利益(当然也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国体和政体: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也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那个阶级手里,那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政体是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表明统治阶级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国体;政体对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其重要作用。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主要统治阶级是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将经济关系和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其结果表现在,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成为进步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反之就成为消极力量阻碍社会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上层建筑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与经济基础发生矛盾;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又有,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的矛盾,同未来上层建筑萌芽的矛盾,以及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同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阶段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一般相适应,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就会不适应,其矛盾也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相作用构成矛盾运动,这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两者的这个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状况的规律(这里必须适合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及上层建筑相映的调整或变革,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也就是说,在思想上不允许倒退、也不允许超前,倒退和超前都会给经济基础带来严重破坏))。意义:这一原理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为我们观察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这一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依据,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自觉执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形态更替:
读书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析手段就是寻找现实性和可能性,所谓现实性,就是当前是否有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条件可以实现,也就是有实践能力,而可能性,就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也就是有实践要求,这样前者就会推动历史发展,而后者就会引导历史前进。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社会形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表现出来,所以社会制度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依据生产关系社会形态分为五种,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表现出规律性和统一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形态,有的依次更替、也有的跨越式发展,有的各种社会形态交叉渗透,有的快速迁越,有的则长期停滞甚至变为落后,即使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主观必须尊重客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限制,只有在意识中正确的反映了客观规律,才能有可能在实践中获得预想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客观规律性语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意识中得到的观念中的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由此可以得到下面的关系——
现实性、可能性与历史趋向性、主体选择性的关系:现实性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指包含在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与现实性对立。历史趋向性就是指历史的规律性、必然性;主体选择性是说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选择性就是说主体具有在当前社会和历史条件下,选择可能的社会发展方向,一般而言就是说当生产力状况、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满足的条件下,选择何种社会形态,选择跨越式的进入符合的社会形态还是按部就班的逐步进入符合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制度,选定的社会形态对应的哪种社会制度)。历史规律同样具有客观性,历史的现实性就是历史的规律性与必然性,也就是趋向性,历史的可能性就是历史的可选择性,符合主观能动性。从而也有下面的结论——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形态一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去定不移的,也就是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原因在于,民族利益,交往,历史必然性以及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因此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和规律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历史选择性的含义:选择的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是受客观规律下的社会发展趋势约束的;社会形态更替过程是和目的与和规律相统一(在规律允许下选择符合先进阶级或统治阶级的社会形态);本质是人民群众的选择。
请看原文www.cyinkdev2018.cn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是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前进性、渐进性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趋势,是扬弃过程;曲折性则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跨越性则表现为旧制度国家反而较早的建立起新制度。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所谓基本,就是框架性的,其他的就在此框架之内受到约束)。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不是说最后的,而是说最终级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中的双重关系,生产力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个关系如同经纬线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www.cyinkdev2018.cn
社会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广义的经济结构就是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狭义的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政治结构,在经济结构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观念结构,在经济结构上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
www.cyinkdev2018.cn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依据: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的方面,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得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意义:生产力标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提出来的,它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现实指导意义。
www.cyinkdev2018.cn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具有一定性质的集团,这些集团由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也就是在经济结构中具有同一性质地位的群体全体)。
www.cyinkdev2018.cn
阶级划分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
www.cyinkdev2018.cn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的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阶级斗争优历史条件制约,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片面否认或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
www.cyinkdev2018.cn
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在认识和处理劫机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非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美不矛盾。
www.cyinkdev2018.cn
革命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革命: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矛盾的尖锐化;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社会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方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是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以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www.cyinkdev2018.cn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www.cyinkdev2018.cn
科学技术: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技术,广义上,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上就是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生产性、时间性活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了生产力构成要素、人们的劳动形式、社会经济结构);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造福人类同时也带来了危及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它深刻的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科学与价值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方法,应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树立整体观念和全球意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人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即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www.cyinkdev2018.cn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社会历史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上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装造者问题;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包括,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
www.cyinkdev2018.cn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历史参与者与历史长造者的区分:凡是在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参与者;历史创造者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历史创造者一定是历史参与者,历史参与者不一定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于地位: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者;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分子,有些人作用大一些,称为历史人物,有些人作用小些,称为普通个人。分析评价个人在历史的作用的时候,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
www.cyinkdev2018.cn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和当事人;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历史过程的影响者,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www.cyinkdev2018.cn
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历史人物的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符合的能对社会前进起推进作用,不符合的则走向反面。
www.cyinkdev2018.cn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一定的阶级总是要推选出或产生出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因而历史人物作用受到阶级的制约,历史人物的命运也往往同他所属的阶级的兴衰沉浮息息相关)。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包括: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法宝。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